物質的“富族”與精神的“貴族” 《管子·輕重甲》中云:“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百乘之國,,必有百金之賈,。”可見,大國必有大富自有其合理內(nèi)核,,如此方能顯出大國的氣派,。今天,中國已成為經(jīng)濟全球村中最受矚目和最具活力的市場區(qū)隔,,中國經(jīng)濟也已駛上了通往“富人俱樂部”的快車道,,新富階層潮頭涌現(xiàn)無疑是中國社會民生發(fā)展與政經(jīng)關系演進的歷史必然。 財富是一種智慧,,是創(chuàng)富者眼光,、膽略、意志,、資源整合能力等“藍色基因”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財富是一種精神,是進取心,、責任心的雙身附體,,是一個國家、民族永不衰竭的創(chuàng)新激情與源泉,。自然,,作為財富社會中一個強者的符號,富豪無疑成為最養(yǎng)眼和最具談資的題中之物,。無論是兩千年前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筆下的范蠡,、計然、子貢等“富商大賈”,,還是卡耐基,、洛克菲勒、比爾·蓋茨等引領一代風流的“商界巨鱷”,,當他們站在市場經(jīng)濟生活的舞臺中央時,,無不成為供人敬仰和膜拜的商業(yè)圖騰。但不可否認,,當中國高速運轉的經(jīng)濟機器生產(chǎn)出更多財富日益充盈的物質“富族”時,,當一年一度的中國富豪榜物是人非的滄桑巨變叫人目眩神迷時,,我們在通往“貴族”名人堂這一既富且貴的富豪榜單上卻鮮見中國富豪的身影。財富品格成為橫亙在物質“富族”與精神“ 貴族”之間一道涇渭分明的分水嶺,,僅僅圍繞財富轉還是圍繞社會轉,,是兩者分道揚鑣的思想源頭。 財富品格體現(xiàn)的是財富的真正價值,,它既與財富本身有關,,也與財富創(chuàng)造者的個人品質有關。毋庸置疑,,誕生和成長于變革時代的中國富豪們已經(jīng)蘊藏了相當能量的物質底蘊,。但不相映襯的是,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言:“中國富人富得太快,,精神還留在筒子樓和大雜院,。”中國內(nèi)地的部分富豪在當之無愧的貼上物質“富族”標簽的同時,卻令人失望地顯現(xiàn)出財富精神的貧瘠和財富倫理的模糊,,“炫富”和“藏富”成為時下中國新富階層廣受詬病的焦點,。 正如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所深刻揭示的一樣,“炫富”恰似一出扭曲的時尚游戲,,反映了人性當中某些難以抑制的劣根性,。而“藏富”在我國則有著厚重的文化根基和悠久的歷史淵源�,?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財不外露”成為中國人規(guī)避社會道德風險,、保障財富安全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而“藏富如防賊”就是對此類心態(tài)最形象的描繪;此外,,在當下物欲橫流的財富時代,,“藏富”還有著另外一重上不得臺面的動機,那就是逃避社會責任,。 “炫富”與“藏富”這對矛盾體的交相輝映,,反映了中國式的財富文化觀在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對撞、互融中掙扎與彷徨的窘境,。更加令人遺憾的是,,在今天這樣一個躁動的創(chuàng)富時代,,無論是媒體還是公眾,都太過關注富豪們財富積累的過程與手段,,或者財富的繼承與保護,。君不見,“不仁而富”的好奇與揣度成為公眾瘋狂解構富豪“財富原罪”的觸媒,。這種功利性的社會化傾向,,對于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構建和倡導陽光的財富文化觀、財富倫理觀,、財富責任觀絕對不是一個利好,。拯救中國新富階層的道德憂傷與責任迷茫,成為財富時代最振聾發(fā)聵的呼告與檄文,�,?突幸痪涿裕�“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捐贈不能等到死后,,如何斂財和如何散財同樣需要智慧和才能,。 在美國,富有的資本家熱衷于為公益事業(yè)捐款已蔚然成風,。從上世紀初的卡耐基,、洛克菲勒到世紀中的福特,再到世紀末的特納和比爾·蓋茨,,都遵循“發(fā)了財就捐贈”這一傳統(tǒng),,而且都著眼于促進文化教育事業(yè)。更有甚者,,鋼鐵巨頭摩根在打理企業(yè)之余的最大理想是要把歐洲和世界最好的藝術品買到美國,,讓美國成為一個不僅物質上富裕而且精神上也充實的國家。他一趟又一趟地前往歐洲和埃及,,用自己的資金一手創(chuàng)辦了世界著名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最后死在尋找意大利藝術品的旅途中。做秀也好,,合理避稅的商業(yè)噱頭也罷,,至少我們在這些經(jīng)典的案例中看到了世界富豪們跳出財富競逐的“撒錢游戲”,在“自我設計”與“設計自我”的宏偉藍圖中實踐世界大同的夢想,。 財富品格不是天生的,。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培養(yǎng)一個貴族需要三代時間。”這或許有些夸張且無從考證,,但可以預期的是,,中國富豪到世界富豪的距離,就是我們的“富族”由漠視到向兌現(xiàn)社會責任這一正途回歸的距離,,這既是一次“羽化成蝶”的生理演化,,更是鳳凰涅后“貴族”式的精神升華,。 追逐陽光般的財富文化 美國《僑報》曾發(fā)文稱,中國應當發(fā)起一場轟轟烈烈的“財富文化運動”,,讓中國內(nèi)地的富豪們接受一次財富文化的洗禮,,使其形成更為健康的財富觀。財富文化涉及如何取得財富,、如何認識財富,、如何使用財富等多面向的范疇。說白了,,財富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個如何認識財富的價值,,怎樣對待財富的態(tài)度問題。這種認識,、態(tài)度是一種道德的,、倫理的,也是一種人生追求,,乃至是一種精神信仰,。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蘊涵了豐富的財富文化景觀。“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這些寓意雋永的詞句便是中國文化價值觀對于富裕階層的傳統(tǒng)要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則由狂放如李白般的一代文人對中國傳統(tǒng)財富價值觀中“富貴如浮云”的核心要義做了另類的解讀,。這些飽含人生哲理的寓事名言歷盡時間的蕩滌沉淀下來,,成為影響中國人財富價值判斷的幕后黑手。 但是,,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尤其是市井百姓、蕓蕓眾生對于財富的觸摸與體認卻還只是近三十年來的事情,。在這三十年西學東漸的微風拂面中,,國人對財富這兩個字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取得的方法,、呈現(xiàn)的形式、使用的方法等都有了全新的體認與建構,。“財富”之于今天與昨天,,幾乎可以說早已是名同而實異了。我們今天在談的“財富”體系,,我們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所熟悉的有關“財富”的概念,,卻是從西方東來的“財富”。我們認知財富的形式,,不論是鈔票,、股票還是債券;我們獲取財富的方法,,不論是經(jīng)營企業(yè),、投資證券、還是購買彩票,;我們運用財富的方法,,不論是儲蓄保值、信用預支,,還是匯兌投機,;甚至我們享受財富的概念,不論是購買名車,、環(huán)游世界,,還是慷慨捐贈換取內(nèi)心純凈的蕩滌,都來自于西方五百年來財富積淀與價值萃取后的財富文化語境,。 近年來,,有關新富階層“不仁而富”、“為富不仁”等諸般劣行的報道不時可以見于報端,。變革時代,,深處社會轉型與利益爭奪漩渦中心的中國富豪們必然要接受來自各方苛責的價值評判,甚至可能會被所謂的“仇富者”們放在顯微鏡下進行無情的鞭撻與征伐,。富豪,,儼然已成為一些人眼里向全社會提供“先進或者落后”的道德樣板。但我們可曾想過,,當我們不是依據(jù)“公民標準”,,而是將“富豪標準”視為財富價值衡量的道德標尺時,我們事實上是在無意識地給自己打上了免責的條碼,�,;蛟S,當我們語重心長地教訓新富階層們說,,美國“股神”巴菲特如何計劃把自己所持股票的85%捐贈給5家基金會,、370億美元捐款如何成為迄今為止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一筆善款時,我們逃避了另外一組令人尷尬的數(shù)據(jù):來自美國捐贈機構的統(tǒng)計顯示,,大約70%~80%的美國人每年至少會給一個慈善機構捐款,。如果這組數(shù)據(jù)因缺乏橫向的比較而略顯抽象的話,那么下面的數(shù)據(jù)則足以讓國人汗顏。據(jù)統(tǒng)計,,我國工商企業(yè)超過1000萬家,,但有過捐贈記錄的卻不超過10萬家,99%的企業(yè)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2002年,,中國人均捐贈只有0.92元人民幣。這個0.92元是高是低,,我們參考一下美國的數(shù)據(jù)就知道了,。中、美兩國人平均收入比是1∶38,,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人捐1元錢,那么美國人捐款38元,,這樣就比較正常,,但是不是這樣呢?2003年美國人均捐款828.7美元,,人均捐款是中國人的7300倍,!到此已無需贅言,還原社會道德與財富責任的“公民標準”,,這才是中國社會財富文化構建的應有之義,。 “仇富”還是“仇窮”?這是中國社會財富生態(tài)中另一個看似沒有交集的命題,。張朝陽先生在2006年上海福布斯論壇上曾說,,現(xiàn)在的國民心態(tài)并非“仇富”,而是勢利地“崇富”,、“仇窮”,,同時也不應該“仇富”,而應該“仇惡”,,仇恨非正義的致富�,,F(xiàn)在中國“仇窮”仇得有些變態(tài),幾乎沒有正義和良知,;同時“崇富”也崇得有些變態(tài),,只要能富就是殺人放火也在所不惜。在此,,筆者無意多加評判,,只是想引述溫元凱先生在《品質成就財富:中國富豪創(chuàng)富路線圖》一書中的一段話:“窮怕了的中國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富。已經(jīng)富起來的要求更大的富,,尚未富起來的渴望著富,。富,,也許是思想意識早已分崩離析的今日中國人惟一的共同愿望了,。”以此觀之,,無論是富豪還是貧民,都同樣有著與昨天的貧窮決絕的勇氣與信心,,同樣有著與明天的財富擁抱的熱望與執(zhí)著,。 在陽光財富的普照下,我們呼喚高貴的財富品質,。“知足為富,,人敬為貴,是為富貴,。”既是結語,,也是我們對于中國富豪邁向世界富豪征程時的寄語。 (文章編號:2071109,,收藏請編輯短信AA加文章編號發(fā)送至66556619) (欄目編輯:袁航[email protected]) 更多資訊請關注銷售與市場微信公眾號,。 ![]() 責任編輯: 趙艷麗 責任校對: 肖亞超 審核:徐昊晨 免責聲明:本網(wǎng)部分文章來源于第三方平臺,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
銷售與市場官方網(wǎng)站
( 豫ICP備19000188號-5 )
GMT+8, 2025-5-21 04:20 , Processed in 0.1675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銷售與市場網(wǎng) 河南銷售與市場雜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sysyf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