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安徽省宿州墉橋區(qū)某鄉(xiāng)鎮(zhèn)的農資零售店劉老板,,經過長時間的思想斗爭,在今年春節(jié)后,,終于選擇放棄經營十幾年的農資生意,,把自己的農資店改弦更張為一家土菜館。 按照劉老板自己的說法,,這生意早就沒法干了,。劉老板的店主要經營肥料,他分析了一下,,經營肥料每噸不到10%的毛利率,,大部分都要賒銷下去,資金一年才能周轉一次,。再扣除各種費用,,所剩無幾,就是把錢存銀行,,只利息也不止這點錢,。 賣肥料太難了:品牌很多,產品也差不多,,零售店很多,,競爭異常激烈。就為了賺這點錢,,還是整天想著送農民促銷品,、幫農民把肥料送到家里去,甚至有的農民還要求把肥料運到田里去,。一年到頭,,辛辛苦苦,陪著笑臉,,賺的錢還不夠利息,,這生意還怎么干,長痛不如短痛,,劉老板終于下決心了,。 案例中劉老板的處境并不是個例,而是當前農資市場惡性競爭的一個縮影,,深刻地反映出大部分農資零售店的生存狀態(tài),。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從劉老板身上,,我們可看到農資零售店面臨的嚴峻考驗已經不是盈利性降低,、賺錢多少的問題,,而是行業(yè)急劇變化的一場生死大考。 環(huán)境在變,,你變了沒有,? 在鄉(xiāng)鎮(zhèn)和村級經營農資的經銷商,絕大部分都是內行,。他們或者是原供銷社系統(tǒng)的人,,或者是原生資公司的人,或者是原種子公司的人,,大都有十年以上的農資經銷歷史,,是內行。我們這些從事多年農資生意的內行人,,為什么會遇到當前如此嚴峻的考驗,,那只有一個原因,環(huán)境變了,。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產品,;一是農民。 產品供給的變化 二十年前,,中國農民是不用復合肥的,,當然用的農藥也很簡單,種子都是自留種,,沒有良種的概念,,當時還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短缺供給,有產品就能賺到錢,。當時為了拿到點二銨,,還要找領導去批個條子。二十年時間過去了,,農資市場的產品供應今非昔比,。隨便走近任何一家農資零售店,都能看到七八個品牌的復合肥,,十幾個廠家的農藥,,擺在柜臺上一包包讓人眼花繚亂的種子。一句話:產品太多了,,不好賣了,。 產品多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嚴重的同質化,,卻是讓零售店頭痛不已,。復合肥,你有三個15的,我也有三個15的,;農藥你是阿維菌素,,我也是阿維菌素。更要命的是,,大部分產品在使用上也幾乎沒什么差別。零售店老板做夢的時候都在想,,什么時候能夠擁有并憑借獨一無二的某個產品,,讓農民折服,打敗對手,。但是殘酷的現(xiàn)實說不斷證明:市場離了誰都一樣,,缺了哪個產品都沒關系,離開哪家門店也都沒關系,。 這種產品的變化,,來得太快,太急,,零售店老板很多還沒有思想準備,,各種各樣的肥料、農藥,、種子就鋪天蓋地而來,。每一個產品的可操作時間越來越短,很多復合肥只銷售一年后,,就變得幾乎無利可圖,。很多農藥也就是兩年的生命周期,剛推起來,,相同相似的產品就已經到處都是,。很多農資零售店感慨:賣了十幾年農資,忽然不知道應該怎么賣了,。 農民的變化 在我們印象里,,中國是十多億人口的大國,其中8億在農村,,中國是一個農業(yè)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但是現(xiàn)在還有這種意識的人是錯誤的。最近的一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所得到的統(tǒng)計數字表明:我國城鎮(zhèn)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例是一比一,。再考慮到,近兩年城市化的繼續(xù)發(fā)展,,我國的城鎮(zhèn)人口數量已經超過農村,,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標志。 農業(yè)人口的急劇減少,,在很多地方已經表現(xiàn)非常明顯,,留守在農村的人務農人員稱為“3860”部隊,,也就是大部分都是婦女老人,絕大部分農村中青年都外出打工,,還有很多人就在本地打工,,真正從事農業(yè)生產的人越來越少。這種變化預示著中國農業(yè)產業(yè)化的大勢,,也給農資零售店的生意帶來很多影響,。 更多資訊請關注銷售與市場微信公眾號。 |
銷售與市場官方網站
( 豫ICP備19000188號-5 )
GMT+8, 2025-4-20 22:58 , Processed in 0.0417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銷售與市場網 河南銷售與市場雜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sysyf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