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7|||
個人函數(shù),情緒,,生生不息的一段小結(jié)
文行至此,,算是對每個人的心理基本動機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分析,但是,,其中的一些淺暗的線條恐怕未必顯現(xiàn)出明了的模樣,需要在此做一些串聯(lián)式的描述,,做一個簡單的小結(jié),。
1, 生命該有限還是無限,?
這是一個崇高而又懸而未決的問題,。
實際上,這個世界,,整個宇宙的未知的東西永遠都存在,,即人類不可能窮盡對宇宙的探索,對未知的探析,。
在每一個人,、每一代人的生命歷程里,似乎總是有困難,,這些困難也無法避免,,困難在人們存在的時候,也是永遠相伴相隨的。
A,,資源約束與生命無限,?
如果每一個人的生命是無限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長生不老,,生命沒有終止的時候,此時,,用無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思想,,到底有沒有意義,或者,,在這種狀況下,,會出現(xiàn)一種怎么樣的局面。
需要進一步分析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前提,,如果人真的能生命無限,,能“長生不老”,意味著制約人的所有困難都將失效,,所有的資源都將不是稀缺的,,人們便能非常自主的處理各種實體與虛擬的物體,以及人們之間,,人們與外界的關(guān)系,。
如果沒有資源的約束和制約,那么,,人們到底有沒有足夠的動力再次往前行走,,往前探析呢。
或者說,,如果資源對人們是沒有束縛的,,那么,人類往前探索是不是還有意義,,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B,技術(shù)含量與生命無限,?
如果沒有資源的約束和制約,,在某種程度上講,人們的前行將顯得具有低水平性質(zhì),,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事基本沒有什么難度,,進一步講,一個人的成就感和價值就來自于克服困難的程度,,要真是難度低了,,做事的主體也會感覺索然無味的,。
正如前文提及的打籃球的例子,一個隊員帶球,,對方五個人都不防守,,這時候,即使把球投進了有意義嗎,?
所以,,從一個普通的辯證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所事的困難程度與其價值顯現(xiàn)呈正比關(guān)系,,困難程度越大,,挑戰(zhàn)的價值越高,困難程度越低,,將顯得沒有價值,。
挑戰(zhàn)困難的程度反映的就是在挑戰(zhàn)未知和挑戰(zhàn)極限的時候的技術(shù)含量,技術(shù)含量越高,,意味著個人能到達的高度更高,,層次更高,程度更高,。
C,,知行極限與生命無限?
回到現(xiàn)實的條件中,,事實上,,前行中的困難是永遠存在的,人們掌握的資源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危機,,限制,約束總是和人們的進程相伴相生,,而為了應(yīng)對這些危機,,限制,約束,,人們在歷史長河中進行了繼往開來的傳承和開拓,。
這些傳承和開拓便是以知和行的形式進行的,。由于浩瀚的無止境的未知世界的存在,,決定了知和行便永遠沒有終止,永遠沒有盡頭,,于是,,人類前行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
既然知和行的止境是永無的,,那么,,能否用一個個無限的生命去踐行這些執(zhí)行呢,實際上,按此邏輯的話,,又將不可避免的陷入上述兩小條里論述到的,,以無限去追求無限的動力將陷入不足,且其評價機制在某種程度上顯得評據(jù)不足,,顯得有些茫然,。因此,要是一味的追求生命的無限,,可能會陷入一種極大的困惑,,猶疑和徘徊中,于此,,要是用無限的生命去追尋無限的思想,,可能顯現(xiàn)不出追求的價值和意義。
D,,生命價值的一種度量與生命無限,?
在一種可以通行的意義和角度來講,有一種可以衡量一個人,,一代人在一個確定的時代里,,他們做出的前行,對未知的探索的進度的指標嗎,?
幾乎可以這么講,,要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個維度來完成上述命題,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倒是有,,在一個大致的框架內(nèi)來描述的話,也能找到一種不是很確切,,但卻是最靠近這個衡量的指標的方式了,。
個人價值=創(chuàng)造性/時間=成果x難度/時間
為了能獲得更加直觀的論述效果,簡圖如下,。
如上圖所示,,這是一個帶有數(shù)學色彩的公式化的一個等式,雖然無法對創(chuàng)造性,,成果和難度進行有效的度量,。在此,這確是次要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面對一件事情,,處理一個問題的時候,會完成對該事的難度的衡量,,會大致的評定該事的把握性,。故,,此處即便不能對創(chuàng)造性,成果,,難度三個指標進行量化,,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
生命價值等于創(chuàng)造性與時間的比值,,創(chuàng)造性越大,,時間越短,生命的價值越大,;相反,,當創(chuàng)造性越小,時間越大的時候,,生命的價值越小,。
當生命是無限的時候,即時間的長度沒有止境,,那么,,在上述的公式中,由時間構(gòu)成的分母將呈現(xiàn)無窮大,,在數(shù)學算式中,,一旦分母無窮大,這個值就不好估定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若是具有無限性的話,難以測量其價值,。
E,,情緒安適與生命無限?
對生命的有限還是無限這個問題的回答,,最根本的評定還是要回歸到一點上,,那就是人們對于生命的無限的執(zhí)著和對未知的追尋的深層探析,到底是為了什么,?
人們時�,;叵耄且婚]上眼睛,,下一次睜不開了怎么辦,?從時間縱向來看,古代人和當代人盡管在很多行為的具體之物上沒什么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的很多感知卻是一樣的,。如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的艱辛和愉悅與馬克思完成《資本論》之中的艱辛和愉悅可能相當,。
也就是說,,在為了獲得情緒的安適這一總動機之下的各種行為和思想盡管存在差異,但是,,從古至今,,人們從這些行為中獲得了感知是沒有變化的。
所以,,在一種普遍意義上來講,,一個生命的追求歸根結(jié)底在于追求情緒的安適,思想和行為的進步只是這個動機之下的副產(chǎn)品而已,。
這樣說來,,一個人,終其一生之體驗,,最終,,形成對自我的評價中,在對生命的感知的遺憾中,,最大的遺憾表面上體現(xiàn)于沒有得到某種經(jīng)歷和沒有珍惜某段時間,,其實是在遺憾和惋惜沒有得到某種情緒的感知。
一個人的一生,,不管是今人還是古人,,只有追求到情緒的圓滿感知和體驗,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不會遺憾,。
情緒安適的途徑中,積極地開拓性的情緒安適,,一直是人類最大的精神潛動力,,為了獲得新的體悟,新的思辨,。
人生最重要的體悟,,乃在于淡化功利性目標的去開拓和創(chuàng)造,并從中體驗,,感悟這過程,,去體現(xiàn)這個過程中的“生生不息”。
如果一個人以占有多少外在的物質(zhì)和外向性置評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坐標,,將會陷入巨大的惶恐,,因為那是無窮無盡的,何時是盡頭,?
這種情境下,,所有外向性置評的標榜都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眾生惘然,!
所以,,生命必須有限,!人生的意義乃在于在有限的生命里進行最大化的創(chuàng)造性挑戰(zhàn),并獲得情緒的豐富性體驗和感知,。
必須說上一句,,這里說的生命有限,可以說是對“生死”參悟的一種解讀,,但是這種積極的講法并不是讓人去死,,在這里不要陷入這種糾纏。
在某種話語權(quán)之下,,對“生死”的參悟大致是這樣的:活著沒有意義,,一切都是空的,活著和死了是一樣的,。
“心學”在情緒語境下的解讀,,和上面的對“生死”的參悟大相徑庭,這里說的生命必須有限,,是承認人們所有的情緒,,當人們把所有的情緒都體悟過,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在離去世界的那一刻,雖然帶著對這個世界的留念,,但是,,由于擁有了那些曾經(jīng)體會過的豐富的情緒,雖然離開世界,,但是心里也沒有遺憾,。
于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生生不息,,創(chuàng)造性的活下去,去體會豐富的情緒,,是人們生命的價值所在,。
2,生生不息,,個人函數(shù)
于是,,在我們的生命中,時時刻刻對自己的超越,,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是一條必由之路。
前面章節(jié)曾經(jīng)仔細敘述了個人生生不息的涵義,那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突破,,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心智的歷練,,進而獲得心志的圓熟和生命的歷練。
生生不息的超越與對難度的挑戰(zhàn)相生相伴,,和創(chuàng)造性如影隨形。難度與創(chuàng)造性便成了天平兩端所承載之物,,難度越大,,創(chuàng)造性就越強。
在具體的時間點上,,一個人自身的智力條件,,知識儲備,精力神氣,,肢體組織幾乎是既定的,,同時,一個人所掌握的資源終究是有限的,,這些因素在客觀上形成了對一個人的約束,,構(gòu)成了前行的難度。
所以,,難度不僅僅與目標有關(guān),,還與自身稟賦和擁有資源有關(guān)系。
A,,外向置評,,內(nèi)自置評與難度
既然難度不僅僅與目標有關(guān),還與自身稟賦和擁有資源有關(guān)系,。而事實上,,這種約束對人和人都是存在的,那么,,就得將視野的局限打破,,如果非要做一個參照性對比的話。
很明顯的是,,由于現(xiàn)代的交通發(fā)達了,,那么相對古代人來說,今天的我們?nèi)绮捎抿T自行車的方式的話,,肯定要比古代人步行更加具有速度優(yōu)勢,,但是,完成同樣的一段旅程,,未必顯得當代人具有含金量,。
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對比是雙方回到一條起跑線上,回到同樣的資源條件約束中,,就像運動會一樣,,大家都去跑步,,在賽道上。
在賽道上跑步的,,正如倫敦奧運會,。
有來自非洲的黑種人,有來自亞洲的黃種人,,有來自歐洲的白種人,。
從總體成績上來看,黃種人的成績要遜色于白種人和黑種人,,這個規(guī)律是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
事實上,從肌肉力量,,飲食結(jié)構(gòu),,骨骼分布等方面綜合來看,總體上,,黃種人在短跑的爆發(fā)和中長途跑的加速與穩(wěn)定性以及終點前的沖刺確實要差一點,。
也就是說,在田徑比賽中,,受制于自身稟賦限制,,黃種人在獲得好成績的時候,受到了更大的束縛,,做一個形象的比喻,,黑種人跑10秒的難度也許和黃種人跑10.5秒的難度系數(shù)一樣。
不是黑種比黃種人更高,,更快,,更強,而是黃種人自身的限制使然,。于此,,黃種人也是在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去突破那些限制稟賦的束縛,,去“更高,,更快,更強”,。
每一個人所要做的是對自我的不斷突破,,采用內(nèi)自性置評的方式評價自己。
難度系數(shù)決定了每個人在有限的生命里的質(zhì)量,。
挑戰(zhàn)難度系數(shù),,才是每個人活著的正途。
個人稟賦的差異造成了做同樣一件事情的難度系數(shù)不一,而難度系數(shù)決定了個人能達到的高度,,即個人函數(shù)的數(shù)值,。
B,歷史的接力賽,,時代橫切與個人函數(shù)
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人類的進步就是一場接力賽,一代連著一代,。在歷史前進的車輪中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找到自己個人函數(shù)的最值,從而讓自己情緒安適,,心志圓熟,。如下圖所示,。
a,,歷史的接力賽
如上圖所示,在歷史中,,按照人物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會呈現(xiàn)出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的情況,。
由于受到條件限制,第一人在前進的途中顯得難度較大,,他只能從第五米跑到第二十米,,此時,在那個情境下,,他前進的絕對距離是十五米,。
由于第一人的開創(chuàng)性行為,給第二人奠定了基礎(chǔ),,那么,,第二人的難度相對來說,要小一些,,于是,,他可以跑到第四十米,前進了二十米,。
類似的,,第三人前進了二十五米。
在不同的資源稟賦約束下,,每個人當做的就是對自己個人函數(shù)最大值的尋找,。
如果第二人看到第一人跑了十五米,而自己也只打算跑十五米便停下來,這時候,,由于難度系數(shù)降低,,這十五米的價值將大大下降。
只有難度系數(shù)和前進進度,,個人極限三個因素相互匹配的時候,,才能相對客觀的評價出生命的價值。
b,,橫切的時代里
在一個具體的時代里,,將之進行橫切,那么在一個確定的領(lǐng)域里,,參與其中的各位肯定受到的約束不一樣,,因此,在做同一件事的時候,,肯定難度不一樣,。
因此,衡量價值的辦法還是難度系數(shù),。
舉個簡單的例子,。
由于身體條件的差異,姚明扣籃的難度肯定要比劉玉棟要小一些,,因為姚明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吃身高的老本,,要是博伊金斯經(jīng)常扣籃,,那才叫有技術(shù)含量,。
總體來講,要在自己所受的約束下,,進行生生不息的突破,,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最大價值,找到個人函數(shù)的最值,。
3,,致良知的簡單闡述
由于人類未來自己的情緒安適,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在預期未來的時候,,有可能會發(fā)生一種悲觀的預期,因此在進行情緒寄放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些對“外部世界”和“周圍人”的一種要求,,即自己希望外部世界和他人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從而讓那個狀態(tài)滿足自己的情緒安適。
根本上來講,,這是由資源的稀缺性,,稟賦的限制決定的,。
因此,簡單一點講,,致良知就是兩點,,1,明晰情緒寄放,;2,,生生不息的改變對外在的依賴,且心志趨于圓熟,。
明晰情緒寄放,,就是要明白,自己希望出現(xiàn)的結(jié)果都是自己的一己偏私,,不能施予物和人,;第二,回到良知的起點—自己“本體”—最初的希望,,希望相關(guān)人,,事處于一種“美”的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理解,,致良知就是不斷的通過這兩點要義回到自己的本體,。
而這樣做,,多是一種恪守,,真正的致良知在于通過自己的超越性行為,生生不息的生命歷練,,不斷的體悟到生命的悲歡離合,,高歌低酌,最終再來打量原點的時候,,再也不會那么暴戾,,而是一片溫情。
整體來說,,王陽明的心學是這樣的:致良知,,行合一!生生不息,!
4,,真正的自由是情緒的自由
這個問題比較深奧,在這里僅僅簡單的論述一下,。
首先,,思想的進步是為了情緒的安適。
其次,,對思想的執(zhí)迷乃是人類悲劇的最大來源,,這一點,,相信大家深有體會,二戰(zhàn)和文革便是最好的例子,。
由于執(zhí)迷乃是情緒的一種,,一旦執(zhí)迷,那么就是情緒的不自由了,。
真正的奴化教育不是思想的奴化,,而是情緒的奴化,因為情緒不僅僅通過思 想體現(xiàn),,還通過意志,,意念,欲望,,動機體現(xiàn),,真正的奴化是對意志,意念,,欲望,,動機的奴化(參加《情緒是什么》章節(jié)的情緒維度體現(xiàn)圖)。
唯有情緒自由,,才能在眾多的思想之間自由的出入,,自由的游走,擇其善流,,自趨大境,,才能生生不息。
5,,與馬克斯韋伯的簡短隔空對話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遠東存在的長時間處于封建社會,近代西歐崛起,,馬克斯韋伯將之歸因于新教的禁欲主義和探險精神,。
同時,他認為中國缺乏相應(yīng)的土壤和類似的理念指導,。
其實中國是有的,,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的指導。他完成了儒釋道三家的綜合,,在世俗的對佛家萬事皆空的理解下,,將此作為起點,將人們的心志圓熟和心智歷練結(jié)合起來,,將人們的原始惻隱的良知作為本體來承認,,用知行合一的方式來踐行這一原則,從而構(gòu)建了一個可行的行為學世界,。
今天,,我們是需要真正找回這種精神的,。
對營銷人來講,盡管在當前的社會轉(zhuǎn)型期存在著很大的時勢變數(shù),,但是,,作為一種深刻影響社會行為,一個由上億(參與營銷的人肯定上億了)人員組成的社會行為,,必須找到一種行動指南,,一種精神指導。
本書的前半部分在此算是結(jié)束了,。
遠東智慧,,中國營銷,當自生生不息,。
接下來的部分將轉(zhuǎn)入營銷的技術(shù)性闡述,。
向偉大的王陽明先生致敬!
頓首!
一點備注:
本小結(jié)算是對金煥民老師的《中國的問題只能帶著走》的一片和文,,雖然早已做好初稿,!
銷售與市場官方網(wǎng)站
( 豫ICP備19000188號-5 )
GMT+8, 2025-4-20 08:11 , Processed in 0.0355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銷售與市場網(wǎng) 河南銷售與市場雜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sysyf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