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里話,,我對國人的思維方式很不感冒。這話還得從那時候做教師的經(jīng)歷談起,。我記得小學語文有一種題叫做組詞,,比如說來、往,、去,,這些字分別組詞,按照出題者的初衷,,大概是要組詞成后來,、往年、去世這些詞語才算合格,,但我遇到過一些同學,,組詞如下:一來,一往,,一去,,或者來了,往了,,去了,、、,、看到這些組詞,,我思考了一下,還是算他們正確的,;但其他很多老師就不一樣了,,覺得這個肯定是錯的,。我在想,這個有對錯嗎,?組詞嘛,,他們能夠思考,然后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就行了,,難道非得對上一個標準“答案”才叫做正確,?
沒辦法。中國幾千年以來都是在“籠子”里面學習和成長,。就拿我小時候讀書來說,,通常情況之下我們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老師或家長就很“聰明”的幫我們將解答了,。也就是說,,我們從來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或者思考,甚至叫做根本都不曾有機會思考,;而是在遇到具體的和我們自身密切相關(guān)的事情的時候,各種人等“主動積極”的幫助我們做了思考做了選擇做了判斷,,然后我們就再也沒有思考的習慣,,只有照本宣科的重復,沒辦法,,因為主動權(quán)不在我們這里,。慢慢的,我們開始淡忘所謂的“選擇主動權(quán)”,,或者說是自己忘記了“我們自己是可以自己做選擇的”,;然后很多時候我們像一只豬一樣被動的等待著有一天圈門被打開,等著有一天主人會給我們吃大豆餅的,,想象著主人今年過年不殺我們,,等待著我們心里想的一切僥幸的事情、,、,、、通常情況下,,我們一輩又一輩的人互相騙著說:這就是“命”,!
然后我們每當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都眼巴巴的等著老師或者家長的“標準答案”,,或者知名人士的“標準答案”,,這樣我們才知道:哦,原來這樣做是可以的,、,、、、類似的案例我們可以舉出無數(shù)個:工作該找什么工什么工作我們得問問父母們,,找什么樣的對象我們得問問我們的家長們,,甚至于我們在做營銷的時候,我們也是第一時間考慮競爭對手怎么做(騰訊會不會,、,、、)很讓人疑惑的是:似乎我們從來都不喜歡從自身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因為這種思維習慣特征的根深蒂固,,很多人一生都不曾清楚的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他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別人的缺點,卻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因為他們從小就沒學過如何“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他們一生都不曾真正的為自己而活過,他們更多的是活在別人的眼睛里面,,活著別人的標準里面,,在意別人的看法,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們終其一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符合某種標準。在這個”符合標準“的過程中,,他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左右彷徨的生活著,,不斷的拋棄自我去迎合著,他們甚至忘了自身才是根本才是重點,、,、、,、一旦他們沒有符合某些大眾標準,,他們就會茫然、痛苦,、找不到方向,、、,、,、
比如說讀書,很多人一直都在糾結(jié)這讀書不符合孔子的標準咋辦,,那不是背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和優(yōu)秀無緣嗎,?比如說創(chuàng)業(yè),,很多人一直都在糾結(jié)著要不要按照雷軍的七字訣去創(chuàng)業(yè),如果不這樣做,,那不是距離成功很遠么,?讓人笑掉大牙的是,他們從不會想,,什么才是最合適自己,、、,、,、天底下的傻,莫過于此,。
好了,,這個話呢我們就說到這里,點到為止,。想問一下,,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銷售與市場官方網(wǎng)站
( 豫ICP備19000188號-5 )
GMT+8, 2025-4-20 09:23 , Processed in 0.0325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銷售與市場網(wǎng) 河南銷售與市場雜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sysyf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