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guī) 道兩虧
【原文解釋】朋友之間要懂得互相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如果有過錯不能互相規(guī)勸,那么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從前文可以看到,,古人對于“短”、“惡”和“過”有不同的處理態(tài)度,。
短,,是指短處、缺陷,,是身體和心理上的,不涉及到影響他人,,處理方式是不揭,、不說;
惡,,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行為,,給他人造成惡劣的影響,處理方式是不宣揚(但可以懲治),;
過,,是指一些小錯誤、小毛病,有意無意而為,,處理方式是規(guī)勸,。
對他人的過錯,尤其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不要怕說出后對方生氣,,有些過錯如不及時指出,,或許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甚至小錯鑄成大過,。規(guī)勸向善,,雙方品德都在提升。善的標準是什么,?“善”就是能為別人著想,,“不善”是不能為別人著想或根本不為別人著想。
規(guī)勸朋友或同事,,要注意場合,、時機和方法,一定要考慮對方能否接受,,“攻人之惡勿太嚴,,當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思其可從,。”
首先,,一定是在兩個人的時候,,其他人在場就絕對不能講。這也是對朋友或同事的尊重,,對方比較容易聽進去,,規(guī)勸的效果也比較好。如果方法不對,,對方不能接受,,就達不到規(guī)勸的效果。稍有不慎,,朋友不但不肯改,,甚至還會起抵制、逆反的心理,。
其次,,規(guī)勸應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論語》云:“君子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即在得到朋友信任后才能勸諫,,如果沒有達到信任的程度而去勸諫,,他會以為是在誹謗他。如果我們與同事相處時間久了,,覺得對方信任自己,,才可以勸說。如果到一家公司沒有多久,,就提出同事的一些問題,,那同事肯定認為自己愛挑刺,反而會被同事攻擊,。
再者,,規(guī)勸的態(tài)度要誠懇,站在對方立場去想,,不能有嘲笑之心,。讓對方放下情緒,又不傷其面子,。和同事交往過程中,,對于他人要往好的方面勸勉,不要借機煽風點火,。比如同事因為一些事情受到了別人的誤解,,在聽完其訴述后,可以勸道“算了,,不給他一般見識”,、“估計他已經(jīng)知道自己錯了”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切不可火上澆油。
最后,,還要自己有德行,。如果規(guī)勸沒有效果,那自己要檢討自己,,“德未修,感未至”,,如果真正有了德行,,規(guī)勸時,,別人是容易被感化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果事情做不成功,,目的沒有達到,就要自我反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當然,如果最終同事聽不進去,,也沒有改進,,那也就不要再規(guī)勸了。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也�,!币馑际钦f,,提出忠告,善意地開導規(guī)勸,,如果對方不聽就算了,,不要再自討沒趣了。
11,、吃點虧,,廣結(jié)善緣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原文解釋】財物的取得與給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廣結(jié)善緣,,與人和睦相處,。
“凡取與,貴分曉”,,就是要了解經(jīng)營之道,,所得的財物,要看來路正不正,,不義之財不能取,。所得的財物要看合不合法,合不合道義,,即是“貴分曉”,。如果不合道義就不能要,否則就可能會身敗名裂,,這樣的教訓太多了,。
還有一層意思,,比如在公司里,要弄明白所得與付出,。不要天天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而是要掂量掂量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有些人總是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真是如此嗎?按照常規(guī)推理,,付出與收獲長遠看肯定是公平的,,即使出現(xiàn)一些不平衡,那也是短期的波動,。有才之人,,肯定會有相匹配的工作環(huán)境。所謂的懷才不遇,,那也是自我的感覺,,或者壓根兒就沒有才,如果有才早就突破重圍了,。或者確確實實有才,,還是感覺沒有發(fā)展空間,那就肯定是自己德行出了問題,,沒有做到“與宜多,,取宜少”。
小時候,,我們喜歡與人爭,,東西也喜歡和別人搶,總想多得到一些,,不喜歡吃虧,。但我們又都喜歡和吃虧的人打交道,不喜歡占便宜的人,,這種矛盾如何解決呢,?財物就那么多,有人占便宜就必然有人吃虧,。
與客戶合作是選擇占便宜,,還是吃虧呢?結(jié)論是:吃虧,!那不太傻了,?逆向思維下,如果不吃虧,,不讓客戶賺到便宜,,下次客戶還會和自己合作嗎,?只有在合作中肯“吃虧”,,讓自己有被客戶“利用”的價值,,客戶才會多想著和自己合作。
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自然界好像冥冥注定對人們的貪婪習性進行調(diào)節(jié)。要想得到更多,,就需要每次讓別人多得,,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合作;要是一次占盡了便宜,,以后就難有合作,。所以,感覺到別人“利用”了自己,,占了自己便宜,,別煩惱,應該慶幸,。如果自己連被別人“利用”的價值都沒有了,,那才是真的煩惱。
有個故事,,說是一個小孩子,,如果別人讓他從兩個一大一小錢幣里拿走一個的話,他每次只拿小的那個,。人們很好奇,,因為這不符合常理,都覺得孩子會選擇大的,,于是就找他“測試”一下,,發(fā)現(xiàn)還真的都是這樣。最后,,小孩子透露了一個秘密:“如果我拿走大的,,還有人再這樣讓我選嗎?”哇,,小鬼挺機靈的,。雖然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不得而知,但確實給我們有一些啟示,,看似“傻”,,實則蘊藏著大智慧。
原來,,吃虧就是“賺便宜”,!世間就是那么神奇,,越想爭著去得,越難得到,;越不在乎,、越不去爭,反而得到越多,。范蠡,,春秋時期人,被后人稱為“商圣”,。白手起家經(jīng)商成為大富大貴,,然后又布施出去,一生三聚三散,,被后代許多生意人供奉為財神,。
人到無求品自高,團隊成員如不在乎自己的得失,,這個團隊就會更和諧,、更有戰(zhàn)斗力。
銷售與市場官方網(wǎng)站
( 豫ICP備19000188號-5 )
GMT+8, 2025-4-20 03:52 , Processed in 0.0356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銷售與市場網(wǎng) 河南銷售與市場雜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sysyf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