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怎樣才算真正的愛,?可能許多家長和老師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存在許多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是溺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結果造成以自我為中心,忘乎所以,。近年來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現(xiàn)出來的劣跡,無不與父母的溺愛和放任不管有關,。這種溺愛不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會。
誤區(qū)之二是強制,,用父母的權勢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對待孩子,總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前一陣子熱鬧一時的虎媽,、狼爸,都是這一類的父母,。表面上看他們的孩子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但他(她)們的人格、心理如何,,他(她)們將來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時間的考驗。
早在80多年以前,,魯迅在《上海的兒童》一文中就說中國的中流家庭教育有兩種極端的教育方法:一種自由放任,,一點不管,任其跋扈,,在家里是暴主,,但到了外面就沒有能力了;另一種終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罵,,使孩子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父母還以為“聽話”,,待到了外面,像“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80多年后的今天這兩種方法依然存在,,可見傳統(tǒng)習慣之頑固,。
誤區(qū)之三是認為每天逼著孩子學習,使他將來能考上好的大學,,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過幸福的生活。有的老師因為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就動手打?qū)W生,,受到批評還覺得很委屈,,認為“我是為學生好�,!笨墒菍W生不領這個情,,反而對學習沒有興趣了,厭學了,。就算學生在父母,、老師強迫下學習進步了,成績上去了,,但身體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氣怪僻了,,將來能有幸福嗎,?恐怕未必。
真正的愛是要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fā)展,,他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有健全的人格,、開朗的性格,,這樣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社會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有五種層次需要: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十多年前,浙江金華有一名學生把自己的母親殺了,,記者采訪他時他對殺害自己的母親這件事很漠然,,認為自己的什么需要都得不到滿足,母親只逼著他念書,,生活沒有樂趣,。采訪者哀嘆,,實際上她的母親已經(jīng)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殺了�,?梢姡覀儛酆⒆�,,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給予滿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導,,特別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樣才能理解孩子?許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講完,,就嘮嘮叨叨地說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是。長此以往,,當然孩子就不愿意與你交流了,。為什么學生喜歡與同伴交流、與網(wǎng)友交流,?因為與同伴,、網(wǎng)友是平等的。而對父母,、對老師,,覺得你們是大人、是權威,,你們永遠是對的,,你們總是會教訓人。因此,,要放下架子,,與孩子交朋友,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話講給你聽,,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