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燦漫,,落櫻紛紛,武漢大學又火了,。也許你并不知道,,這所全國文明有著 100多年歷史的國際名校,在一百多年的風雨洗禮中,,竟然四易其名,。高校改名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玄妙之處呢?
“武大”竟也四易其名,,高校改名有學問,!
文/祝丹(錦坤項目經(jīng)理、高級咨詢師)
“櫻花紅陌上,,楊柳綠池邊”,,三月燦漫,落櫻紛紛,,武漢大學近日又迎來了櫻花季,,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其芳容,,武漢大學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高�,!敝弧�
然而,,你并不知道,,這所全國文明、有著 100多年的歷史的大學,,在1913年創(chuàng)校初被命名為“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院”,,在一百多年的風雨洗禮中,竟四易其名,。
雖然中國高校學府的歷史不長,,只有一百年出頭,中國人也講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就在這不長的歷史中,,中國大學從未停止過更名。武漢大學——辦學源頭溯源于清朝末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歷經(jīng)傳承演變,,1913年更名為“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6年合并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武漢大學并沿用至今,。
近年來各地高校跟風效仿更名之舉,,從而引發(fā)高校更名熱潮。據(jù)“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僅6年來我國共有472所高校更名,,占總數(shù)的23%。為何更名熱潮一波未平又起,?
三大“紅利”引爆高校更名
高校更名,,不僅名頭更響亮,在招生上擁有“唬人”的資本,,還能提升學校行政級別,。只要這種“更名紅利”還存在,高校就不會放棄更名這種辦學捷徑,。
一,、 獲得政府偏愛
在對高校的評價與建設上,行政力量占主導,。因為學校的行政級別不同,,政府對學校的資金投入也不同,在政策支持上也大不一樣,。比如,,同樣是本科院校,“學院”和“大學”獲得的資源就有很大差別,,在學科設置,、科研經(jīng)費、師資力量等方面,,“學院”都不如“大學”,。因此眾多為“學院”的高校都想方設法的要更名為“大學”,目的就是“也分上一杯羹”,。
二,、 名氣高大上
社會公眾對搞笑的認知,往往也是以校名為評判標準,。學校——學院——大學,,光是聽起來,都會明顯感受到“層次”的不一樣,,“學�,!苯o人普通、沒有分量的感覺,,而“學院”又讓人容易與高校中的院系混淆,,只有“大學”給人“高大上”、有分量的感覺,。至少在“第一印象”上,,大學就完勝學院和學校。而由學院和學校更名成大學的高校,,名氣會大大提升,,這一點是花多少錢打廣告、做宣傳都換不來的,!
三,、 惹爭議,博關注
一般更名的高校都有著知名度不高的特點,,通過更名,,將名字改得高大上,引起社會爭議和關注,,或者幾年一個樣,,以吸引招生、提升名氣,、打響知名度,。
例如:炒得費飛揚的的“新川醫(yī)”——四川省瀘州醫(yī)學院和“老川醫(yī)”——四川大學華西醫(yī)學中心的更名之爭,無疑讓更名后的“四川醫(yī)科大學”火了一把,,何樂而不為呢,?
六招更名更顯“高大上”
一個聽起來“高大上”的校名,不僅能提升學校的知名度,,也能解決現(xiàn)在高校“搶生源”老大難的問題,,所以高校更名之風愈演愈烈,雖然這么多高校競相改名,,但也絕非一拍腦袋瞎改,,改名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第一招:由學校,、職業(yè)技術學院更名為學院,。基本上是從�,?粕秊楸究频膶W校,。這種比較好理解,。如:福州海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就改名為福州理工學院。
第二招:由學院更名為大學,。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學院,,也覺得學院名字不“高大上”,希望更名為“大學”,。比如北京廣播學院改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改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四川外語學院更名為四川外國語大學,。有些雖名字改了十幾年,,但熟悉的人還叫“廣院”、“鋼院”,。
第三招:獨立學院和母體學校脫鉤,。獨立成為民辦學校并更名。比如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脫離華師,,獨立為廣州商學院,。
第四招:學校想擺脫某些傳統(tǒng)行業(yè)形象。有個時髦的校名,。流行的有“鐵道”改“交通”,、“水產(chǎn)”改“海洋”、“地質(zhì)”改“工程”,、“鋼鐵”改“科技”……就算以前沒有冷門詞匯的,,也要往熱門詞匯上貼,比如財經(jīng),、經(jīng)濟,、理工等。步子邁得最大的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河北地質(zhì)學院更名為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這被民間評價為跨越難度最大,、最不沾邊也是最唬人的改名。最近教育部公示的39所更名高校中,,河北地質(zhì)學院改名為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
第五招:向更大的地名靠攏。以市為名的高校改成以省為名,,如岳陽師范學院更名為湖南理工學院;就算不能以省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個省,比如煙臺師范學院改名為魯東大學;乃至試圖以大區(qū)為名,,無法以大區(qū)為名則以大區(qū)變體為名,,如河北聯(lián)合大學更名為華北理工大學,吉林師范學院等校合并后更名為北華大學。在中國,,絕大多數(shù)國人都想當然地認為“學院”就是比“大學”差勁,,地市級地方名字打頭的高校就是比省級地方名字打頭的高校差勁,師范類高校比綜合性高校差勁,。于是我們就看到了許多高校都在想方設法“去地方”色彩,,而且還想方設法“去學院”色彩。
第六招:民辦大學盡力抹去民辦的影子,。比如江西藍天學院2012年更名為江西科技學院,,泉州泰山航海職業(yè)學院2013年更名為泉州海洋職業(yè)學院等,。
高校更名三大“亂像”
一所大學的繁盛與影響力,,其實與大學的名字并無實質(zhì)關系,名字的響亮與否,,與其辦學質(zhì)量是有很大關聯(lián)的,。被世界公認為與牛津、劍橋,、哈佛其名的世界一流大學——麻神理工學院,,自1865年建校以來從未更名;印度理工學院,,被譽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名揚海內(nèi)外,并沒有因其為一所學院而受影響,,院校的實力足以讓一個校名冠譽全球,。然而在紅利驅(qū)動下,國內(nèi)高校更名亂象橫生,。
一,、 有了“名頭”丟了“特色”
近年來,為了在激烈的生源爭奪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高校一方面在提高師資力量,、改善辦學條件等硬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擴大招生宣傳,、提高社會認知度上想辦法,。無疑,更改校名是一種本小利大,、立竿見影的營銷策略,。
我國事業(yè)單位在人才錄用標準上,也是是更青睞“名氣”更大的院校畢業(yè)的人才,,導致很多的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就讀院校時,,也是“依名擇校”。
因此眾多高校費盡多番努力只為能有一個高大上的名頭來“唬住”更多的學生,,追求“最佳”傳播效應,,而不是從辦學,、立學、治學的角度,,來考慮更名,,提升學校的特色。
二,、 攀附名�,!凹俅罂�”
利用名校做品牌背書,無疑也是一條捷徑,,但假名校之名,,也要有承載的自身力量,切忌“假大空”,,引來爭議無數(shù),。去年炒得沸沸揚揚的瀘州醫(yī)學院更名事件:瀘州醫(yī)學院想更名為四川醫(yī)科大學,但在過去的一年中一直受到四川大學的抵制,。近日,,瀘州醫(yī)學院又悄然更名為西南醫(yī)科大學,但此舉又遭遇反對,。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日前發(fā)表官方聲明,,表達強烈憤慨和反對,要求瀘州醫(yī)學院立即停止其不當更名行為,。
但像瀘州醫(yī)學院這樣,,短時間內(nèi)兩次更名,又兩次都因為更改后的校名與他人存在沖突而招致劇烈的直接反對,,其用意無疑是想摒棄自身的“鄉(xiāng)土氣息”,,通過更名往名校的隊伍里靠,顯而易見,。
三,、 更名后“頭重腳輕”
校名是高校辦學質(zhì)量、社會聲譽,、文化心理的統(tǒng)一,,講求的是名實相符,而頻繁更名所帶來的“大躍進”,、“跨越式發(fā)展”容易使高�,!疤撆帧薄8咝嗟刂铝τ诳嗑殐�(nèi)功,,提高教育質(zhì)量與科研實力,,而不是在校名上努力攀比。就算將自己校名改得再“高大上”,如果實力不過是三四流,,甚至不入流,,只會徒留笑柄。
其實對于公眾而言,,對更名后的高校充滿了期待,,期待的恰恰是高校更名“換湯也換藥”。高校要有新的發(fā)展,,改個名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無縫對接上下功夫,,體現(xiàn)優(yōu)勢,、辦出特色,而不是頂著一個名頭,,“頭重腳輕”,,華而不實,。想要在更名后,,完成華麗蛻變,唯有扎扎實實地推進高校體制完善,,以辦學實力爭取社會地位,,才是解決高校發(fā)展問題的根本出路。
高校正確更名三大“原則”
高校更名并非不可,,“北京大學”也是由建校初的“京師大學堂”更名而來,。對于客觀條件造成的更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這說明高校也是在與時俱進的,,也是在不斷進步的。但高校更名要和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實際發(fā)展需求結(jié)合起來,。比如: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體系脫離,,需要更名;還有的學校整體辦學定位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需要更名,。高校更名如何做到”換湯也換藥”,并非表面的面子工程呢,?
一,、 科學更名,注重程序規(guī)范
高校的更名并非是一所大學的事情,,大學的更名關系到整個高等教育教育體系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在更名前應該有一套完善規(guī)范的程序。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彪S著國內(nèi)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不同類型高校的合并,、升格及與此而來的高校更名仍將是一種常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規(guī)范更名程序,。有關部門既要對高校更名的辦學條件,、價值取向、細化程序等予以明確規(guī)定,,也應該加強自身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完善各項審批程序。只有合法,、合理,,實現(xiàn)多元參與,高校更名才能減少過程的混亂,。
二,、 深度更名,注重內(nèi)涵建設
大學之所以存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以知識、學術,、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原則和目的的機構,。因此,大學的名字無論如何更改,,大學的建設都應該以學術探索和培養(yǎng)人才為第一原則,。李大釗在紀念北京大學成立25周年的文章里這樣說:“只有學術上的發(fā)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
單純從便面更換名字,,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高校。高校更名,,必須進行深度更名,,注重內(nèi)涵建設。
三,、 謹慎更名,,注重信譽建設
院校從建立之初,就蘊含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風韻,,這種獨特的文化滲透到高校的校名,、校訓,、校徽,、校歌以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這些都是高校獨一無二的資源,是高校最寶貴的無形資產(chǎn),。這些是高校固有的精神和文化風格的載體,,是高校信譽形成的重要元素。因此,,當高校在選擇更名是,,一定要將高校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考慮在內(nèi),,要將高校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換,為新“大學”大發(fā)展提供經(jīng)驗和理性,,同事要守住大學的傳統(tǒng)“包容的理念,、民族的體系、自由的文化”尤其是處在社會轉(zhuǎn)型期,,要更加注重大學的底線倫理建設和內(nèi)涵建設,,而不是“汲汲于高校更名”,高校更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的,,任何一次更改都是對高校自身無形資產(chǎn)的一種破壞,,因此,,要慎重更名,,注重已有信譽的守護,從而在已有信譽基礎上形成新的“信譽”,。
武漢大學四易其名,,更名成功,是基于其百年深厚的文化,、教學特色積淀以及政治環(huán)境因素影響,,其之所以能文明全國,也是無數(shù)莘莘學子賦予的盛名,。一所高校的校名就是它的無形資產(chǎn),,早已與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緊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標志,。高校“更”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其作為一個教育運作體本身的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更名”并不是“成名”的捷徑,。高校名稱到底要不要改,?是否具備更名的條件?更名后如何發(fā)展,?這些都是在更名前需要深思的問題,!
(石章強系錦坤創(chuàng)始人、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品牌專委會秘書長,、上海市政府品牌專家委員。公眾微信:錦坤品牌營銷,;微博:@錦坤石章強,、@錦坤品牌營銷;電郵:[email protected] ,;官網(wǎng):www.jonkon.com,。)
銷售與市場官方網(wǎng)站 ( 豫ICP備19000188號-5 )
GMT+8, 2024-12-25 21:43 , Processed in 0.0315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銷售與市場網(wǎng) 河南銷售與市場雜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sysyf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