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yōu)槭裁匆M入陌生領域?
1.擁抱時代的變化
造物者從來沒有創(chuàng)造過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我們站在青藏高原上,,很難想象幾億年前這里曾被海洋淹沒。
哲學家說,,我們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在阿里有句話叫,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所以,,我們的價值觀里要有這么一條,擁抱變化,。
我們處于一個高速變化的時代,。過去,一個經驗要傳承好幾代,,而在千禧年之后,,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年前我們壓根兒不知道什么叫手機,,但很難想象出今天的“無現金社會”,。
變化是逃不掉的,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也提到:“物種是注定會發(fā)生變化的”,。這是達爾文歷經了幾十萬海里后,,親身實踐得到的道理。
2.陌生領域的三個階段
所謂的陌生領域,,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大學畢業(yè)后的第一年,。
我們在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運用到工作中,所以工作中的很多內容對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我們被迫要學很多東西,才得以跟上工作節(jié)奏,。
第二個階段,,是我們真正找到了心之所向的職業(yè),。
第一份職業(yè)往往帶有一些偶然性,或是由于你找不到其它更好的職業(yè),,但是到了第二階段,,我們的職業(yè)會發(fā)生一次彎道轉彎。
第三個階段,,是我們已經在自身所在的領域具備了一定的積累,,可以去下一個陌生的領域了。
這個階段,,我們要積極地去做知識體系的儲備,,積極地去理解其它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互通的,。
這是我對陌生領域的理解,。
二、如何快速進入陌生領域,,并取得成就,?
1.陌生,可以重新認識世界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準備階段,。
比如旅行,要花很多的時間做前期籌備,。去他國家旅行,,需要事先了解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歷史變革,、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等,有一個知識層面上較為完整的認識,。
做這些事是為了讓你積累理論,,從而提升認知,但是,,如果沒有實踐,、沒有親身體驗,感觸不會深刻,。
旅行可以讓你接觸到大量陌生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驗證過去在書上看到的理論,能夠體驗那些理論,。
我自己走戈壁的時候,,走了兩三天,又累又渴,,一眼看不到盡頭,,后來突然發(fā)現一片綠洲,當時覺得一定有希望,,堅持走出了戈壁,。
通過旅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2.積累知識,,理解世界本質
在我來看,接觸一個陌生的世界,、陌生的領域,,分為2點——
首先,要積累大量的知識體系,。
因為所有領域背后的邏輯都是相通的,,最后的共同點都是哲學,都有共同的知識體系,。有理論,,又有實踐,才能閉環(huán),。
為什么要構建這樣一個知識結構,?因為所有問題,都有一個原點,,我們一定要追根溯源,。
如果想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要比別人深刻,。
追根溯源,就要回到人文歷史,,人類今天發(fā)生的事情,,在過去的千萬年歷史里肯定也發(fā)生過本質一樣的事情。
其次,,理解這個世界,。
剛從大學畢業(yè)的時候,我們都很單純,,對世界的理解也很簡單,,但是真實的世界實際是非常復雜的,。
比如我國今天儲備的糧食,能夠供全國人民吃多少天呢,?我們心里認為一天可能吃不了多少米,,但是如果乘以十幾億,情況就變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靠常識而行事,,父母教給我們的常識,,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常識,只能運用在解決簡單的問題上,;但是設計組織,、社會等層次的問題時,常識就會經常出錯,。
所以,,我們要有一種“反常識”的思維,要多問為什么,,很多事情只有去深問根本原因,,才能發(fā)現本質。
3.用興趣,,指定要進入的領域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那我們今天為什么還要進入陌生領域?其實我們是想在陌生領域里產生價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我們一定要緊扣這個點去展開探索,否則很快就會迷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做取舍,就是抓住事情的主干,,先把一件事情打通以后,,再去延伸。這點非常重要,。
所以,,在搭建知識體系結構的準備階段,我們要投入很多精力,;而到了實施階段,,最重要的是打通一個領域——你把第一件事做成,做第二件事時就會信心十足,。
做第一件事所沉淀的經驗,、體驗、方法論,在做以后的事時可以很好地復制,。
4.在陌生領域找到方向的4個方法
建立全景圖
就如出國旅行時,,你一定會先對那個國家的歷史、地理,、人文有一個大概認識,,這就是在建立全景圖。
建立全景圖很重要,,如果我們總是憑直覺去觀察,,那是不可靠的。
獲取全景圖有很多辦法,,最簡單的就是找對人,、找對書。
我們身邊這個領域的人,,已經經驗豐富,,雖然他不一定準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側面,,但他會告訴我們大概方向,;找書的時候,我特別喜歡教材,,因為教材樸素而系統(tǒng),,且經得起時間考驗。
另外,,就是要理解這個領域的水位線,,即最低門檻、中等門檻,、高等門檻在哪里,;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水平、目標,、路徑在哪里,。
所以找對了人和書,就能了解到行業(yè)格局是什么,、行業(yè)的玩家都有誰,、最牛的玩家都是誰、他們在做什么,、他們有什么產品,、他們遇到過哪些挑戰(zhàn)等等。
緊扣知識價值鏈
要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展開組織,。
全景圖只是告訴我們,,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知識,,但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所以第二步,,我們需要知道知識分布在哪條鏈上,。這樣,全景圖就有了脈絡,,我們可以順著脈絡去走,。
初到一個陌生領域,我們沒有那么自信,,所以要從擅長的地方出發(fā),,不然很快就會迷失。
抓關鍵
抓關鍵,,就是快速進入陌生領域。
這個世界是高度競爭的,,你進入這個領域,,別人也會進入這個領域,如果你沒有別人快,,那你的努力可能就白費了,。
找到重點非常重要,首先我推薦,,去學習專業(yè)機構做的行業(yè)報告,。
資深人士做的行業(yè)報告,能展示今天的行業(yè)格局,,對過去,、未來都會有很好的總結以及預判。從行業(yè)報告開始,,會節(jié)省很多時間,。
其次,可以跟蹤一兩個領域內的頂尖專家,,因為每個專家都在不停地學習和進化,。
專家也在不停地與組織、行業(yè)互動,,他們過去的經驗,,可能就是你今天、明天會遇到的問題,、需要學習的內容,。
所以,長期跟蹤一些Top5的專家,,可能會讓你的效率有很大提升,,事業(yè)有長足進步,。
第三,還可以向領軍企業(yè)學習,。我經常愛看一些企業(yè)在招什么樣的人,,它們的招聘描述背后,能很好地告訴你這個領域需要什么樣的人,、知識,、技能。
找到這些信息源,,是因為任何事最后都要到回歸到人,、組織去看問題,這樣效率就會高很多,。
最后,,一定要帶著問題去研究。如果是寬泛地看問題,,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但如果是帶著問題去研究,你就會不斷地尋找答案,、復核,、問“為什么”。
這樣,,解決完一個問題以后,,你會非常有成就感。解決問題的深度和難易程度,,決定了你明天能擁有的價值,。
善用工具
進入了一個陌生領域,最關鍵的是要有效率,,這個效率就體現為你的工具,。我經常看書,,這樣只要花費很少的精力,,就可以達到和別人同樣的效果。
要善用工具,,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信息量非常大,,我們從來不缺信息,但是我們缺少有價值的信息,。
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有幾個方法:
第一,可以用Wiki,;第二,,可以參與行業(yè)會議,,獲悉最新的趨勢和變化;第三,,就是和人交流,。
以上內容,是大家都可以掌握的一些方法,,而最重要的,,還是在進入陌生領域時,長時間地投入進去,。
但在這個漫長的時間里,,一定不能迷失。
三,、如何在陌生領域不迷失方向,?
1.校對方向
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會用導航校對方向,,學習同樣也要不停地校對,。
因為我們很容易就被外界帶向另一個方向,所以要不停地校對,,利用全景圖快速修正回來。
2.養(yǎng)成習慣
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非常重要,。養(yǎng)成一個看到不懂的名詞,,就迅速掏出手機查明的習慣,也是一個好習慣,。
我發(fā)現一些優(yōu)秀的老板,,聽到了什么不懂的東西,立馬就會去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你當時感興趣的東西可能過一會就忘了,立馬去查才能記住,。
這種小小的習慣,,也會給你帶來愉悅感,它更像是一個激勵,,這種愉悅感還會刺激你不停地正循環(huán)做事,。
3.問題驅動
假如我們學到一個理論,我們會不會用很多現象去驗證,、推導這個理論是否正確,?
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有沒有能力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去解釋它,;看到一樣新事物,,會不會習慣性地對比它和過去的什么東西是一樣的,,思考二者又有什么細微的差別、為什么會這樣,?
所以,,當你運用問題去驅動、解答的時候,,你的視角,、你的研究細致程度會跟別人完全不一樣。
4.定期輸出
任何東西都是輸入容易輸出難,,所以我們要定期輸出,。
定期輸出、分享交流,,實際上是一種對自己很好的強化方式,;而且通過這種交流可以認識很多人,他們會和你有更好的觀念碰撞,,有助于你快速熟悉知識,。
巴菲特說,我不做我不熟悉的圈子以外的事情,。他一天的讀書時間,,超過六個小時。巴菲特還這么認真地學習,,那我們是不是要更加勤奮,。